隨著現代醫學的進展,呼吸機越來越多的應用于急危重搶救、麻醉、術后恢復、呼吸治療和呼吸維持,在醫療設備中占有重要地位。據美國呼吸病學會統計,由于呼吸機的普遍使用,使臨床搶救的成功率大約提高了55 %。但由于長時間使用呼吸機,使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的機率增加,對于使用呼吸機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從身心兩方面給予患者細致護理,盡可能減輕應用呼吸機帶來的不適與痛苦,減少并發癥發生率。
(一)呼吸機的臨床應用
1.呼吸機治療的目的主要為:
(1) 維持適當的通氣量,使肺泡通氣量滿足機體需要。改善氣體交換功能,維持有效的氣體交換。(2)減少呼吸肌的作功。(3)肺內霧化吸入治療。(4)預防性機械通氣,用于開胸術后或敗血癥、休克、嚴重創傷情況下的呼吸衰竭預防性治療。
2.呼吸機治療的指征
成人的呼吸生理指標達到下列標準的任何一項時,即應開始機械通氣治療:
(1)自主呼吸頻率大于正常的3倍或小于1/3者。(2)自主潮氣量小于正常1/3者。(3)生理無效腔/潮氣量>60%者。(4)肺活量<10-15ml/kg者。(5)PaCO2 >50mmHg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除外) 且有繼續升高趨勢,或出現精神癥狀者。
3.呼吸機治療的適應癥
當患者出現呼吸困難或呼吸衰竭癥狀,應及時使用呼吸機進行機械通氣,以防止因低氧或缺氧而引起的器官功能衰竭。在臨床實踐中,心肺復蘇后、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引起肺泡低通氣量、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重癥肺炎、嚴重肺挫傷引起的低氧血癥、部分COPD患者、ARDS、呼吸衰竭等病人宜使用。
(1)呼吸突然停止或即將停止。(2)在吸入100%氧氣的情況下,動脈血氧分壓仍達不到50~60mmHg。(3)嚴重缺氧和二氧化碳儲留而引起意識和循環功能障礙。
4.呼吸機與病人的連接方式
(1)經口氣管插管。適用于神志不清的病人,應用時間不超過48-72小時。(2)經鼻腔氣管插管。(3)氣管切開插管。需較長期作加壓人工呼吸治療的病人,應作氣管切開,放置氣管套管。
5.重癥監護室的呼吸機的使用方法
(1)間歇正壓通氣 (IPPV)
IPPV也稱機械控制通氣(CMV)。此方式時,不管病人自主呼吸的情況如何,均按預調的通氣參數為病人間歇正壓通氣。主要用于無自主呼吸的病人
(2)同步間歇指令通氣(SIMV)
指呼吸機在每分鐘內,按事先設置的呼吸參數(頻率流速、流量、容量、吸:呼等),給予病人指令性呼吸。其優點為:可保證病人的有效通氣;臨床上根據SIMV已成為撤離呼吸機前的必用手段;在缺乏血氣監測的情況下,當PaO2過高或過低時,病人可以通過自主呼吸加以調整,這樣減少了發生通氣不足或過度的機會。
(3)壓力支持通氣(PSV)
是一種輔助通氣方式,即在有自主呼吸的前提下,每次吸氣都接受一定水平的壓力支持,以輔助和增強病人的吸氣深度和吸入氣量。
(4)持續氣道正壓 (CPAP)
病人通過按需在持續正壓氣流系統下進行自主呼吸,使吸氣期和呼氣期氣道壓均高于大氣壓。維持氣道壓基本恒定在預調的CPAP水平,波動較小。此中模式患者自覺舒適,但對會對循環系統有所影響。
6.使用呼吸機的基本步驟
(1)確定是否有機械通氣的指征。(2)判斷是否有機械通氣的相對禁忌癥,進行必要的處理。(3)確定控制呼吸或輔助呼吸。(4)確定機械通氣方式(IPPV、IMV、CPAP、PSV、PEEP 、 ASV)
7.呼吸機的基本工作流程
(1)提供輸送氣體的動力,替換人體呼吸肌的收縮與擴張。(2)提供包括呼吸頻率和吸呼比,以代替人體呼吸中樞神經支配呼吸的功能。(3)能提供合適的潮氣量(V T)或分鐘通氣量(M V),以滿足呼吸功能和代謝功能的需要。(4)供給患者的氣體需要經過加溫和濕化,代替人體鼻腔功能,并能供給高于大氣中所含的氧氣量,以提高吸入氧氣濃度,改善氧合。
8.呼吸器的調節
(1)每分通氣量:(每分鐘出入呼吸道的氣體量)=潮氣量×呼吸頻率。(2)肺泡通氣量=(潮氣量-死腔)×呼吸頻率:為每次通氣量的2/3。(3)死腔量=存在于呼吸道內不起氣體交換作用的氣量,為每次通氣量的1/3。(4)正負壓調節:一般常用壓力為+12~+600pxH2o,一般不使用負壓,但在肺泡過度膨脹及呼吸頻率太快時適當運用-2~-100pxH2o負壓。(5)呼吸頻率與呼吸時間比:呼吸頻率成人一般為10-12次/分,小兒為25-30次/分,呼吸時間比為1:1.5~3。
9.呼吸器與自主呼吸的協調
呼吸器與病人自主呼吸的節律合拍協調,這是治療成功必須注意的關鍵問題之一。
(1) 對神志清醒的病人,在使用之前要解釋,爭取病人的合作。(2)呼吸急促、躁動不安的,不能合作的,可先使用簡易呼吸器,作過渡慢慢適應。(3)少數患者用簡易呼吸器仍不能合拍者,可先用藥物抑制自主呼吸,然后使用呼吸器,常用藥物:安定。
10.使用呼吸機的注意事項
(1)密切監護:使用呼吸機病人應由專人看護,隨時觀察及記錄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應隨時注意:呼吸機螺紋管是否有積水、外換管是否有漏氣脫落、病人是否有積痰,并根據不同情況進行相關處理。如果出現螺紋管積水,應給予清倒;管道脫落的,應立即更換及連接;有積痰要給立即吸出;貯水槽內水應與水位線齊平,如在水位線下應加入無菌蒸餾水至水位線(不可高于水位線)這樣才能保證呼吸機正常功能的發揮;低氣道壓(LOWPRESSURE)報警時,應該檢查呼吸機管道的連接。
(2)定期消毒:對氣管切開病人,每日應更換切開處敷料,口腔護理每日2次,口鼻用濕紗布敷蓋。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的氣囊每4小時放氣一次,每次放氣5~10分鐘,放氣時應預防管道脫落。呼吸機接頭每日消毒一次。病室每天用1%~2%過氧乙酸消毒或紫外線燈照射1~2次。呼吸機外部管道、霧化裝置等每2~3天更換消毒一次。
(3)及時清痰:對使用機械通氣的病人,應隨時注意是否有痰液淤積,如出現以下任何一種情況應給予吸痰:病人咳嗽出現呼吸窘迫征;聽診胸部有痰鳴音;呼吸機高氣道壓(HIGHPRESSURE)報警時;當氧飽和度氧分壓突然降低時。準備吸痰前5min應給100%氧濃度吸入,待血氧飽和度達到97%以上后,在呼吸機接頭處斷開接于模肺上,用適當的吸痰管由內向外快速抽吸。吸痰時密切觀察氧飽和度,低于87%應接上呼吸機接頭,待氧飽和度升至97%以上再進行下一次的抽吸。吸痰最多連續抽吸3次,每次時間不超過15秒。吸痰完畢后在給予病人吸純氧,將氧濃度調至80%,2min后氧濃度調至吸痰前濃度。吸痰用物每日更換,吸痰過程中應嚴格無菌操作,戴無菌手套,以預防肺部感染。
(4)加強濕化霧化:使用呼吸機的病人要加強呼吸道濕化,常用氣管內持續緩慢滅菌注射用水以微量泵以1-2ml/h泵人。每日霧化2~3次。按醫囑配制霧化液,倒入呼吸機霧化槽內,把呼吸模式改為輔/控(A/C)模式,按霧化(NEBULIZER)鍵,看見白色氣霧進入呼吸機管道后開始計時,15~20分鐘后關閉,呼吸模式調至霧化前模式。霧化后如有積痰或痰液咳出,應及時給予抽吸。
11.常見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
(1)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檢查并保持呼吸機管道及接水瓶清潔無菌。
(2)吸入性肺炎
系吸入酸性物質,如食物、胃內容物以及其他刺激性液體和發揮性的碳氫化合物后,引起的化學性肺炎,嚴重者可發生呼吸衰竭 或呼吸窘迫綜合征。尤其患者神志不清時如全身麻醉、腦血管意外、酒精中毒、麻醉過量或使用鎮靜劑后,由于喉保護性反射和吞咽的協同作用減弱或消失,異物即可吸入氣管,致使1-2小時后突然發生呼吸困難,迅速出現紫紺和低血壓,因此,插管病人應:①抬高床頭30度
②清醒狀態下不強制性插胃管及吸痰 ③吸痰管不宜插入過深 ④盡早安置胃管,行胃腸減壓 ⑤做好口腔護理
(3)氣胸及皮下氣腫
這種癥狀發生于剛剛使用呼吸機的患者,護理時應注意對最初使用的患者呼吸機壓力從低到高如出現患者劇烈咳嗽,注意觀察,及時建議醫生使用鎮咳藥。痰過于粘稠的患者要注意氣道濕化,鼓勵咯痰,加強巡視,注意患者頸部胸部等容易發生氣腫的部位,如發現皮下氣腫及時報告值班醫生。
(4)低氧血癥
該癥狀出現在吸痰時或吸痰后。高濃度氧吸入后可緩解,但預防更關鍵,吸痰前后要用100%氧通氣,并熟練準確的吸痰。現臨床上多使用密閉式吸痰,盡量減少通氣的中斷。
(5)肺萎陷
肺黏膜出血水腫,常由吸痰管口徑不合適,吸痰時間過長,吸力過大,吸痰動作過粗暴,吸痰過于頻繁引起。應注意預防,選擇合適吸痰管,調節吸痰負壓,熟練并改進吸痰技術。
12.氣管插管、氣管切開并發癥
(1)插管初期的并發癥
①損傷 ②循環系統擾亂
(2)導管存留期間的并發癥
①導管阻塞 ②導管誤入一側總支氣管 ③導管脫出 ④嗆咳 ⑤氣管粘膜潰瘍 ⑥皮下、縱隔氣腫
13.機械呼吸直接引起的并發癥
(1)通氣不足(2)通氣過度或呼吸性堿中毒(3)氣壓傷(4)低血壓、休克、心輸出量減少 (5)心律不齊(6)胃腸充氣膨脹(7)肺不張(8)深部靜脈血栓形成(9)上消化道出血 (10)水潴留
14.撤離呼吸機的指征
(1)病人一般情況好轉和穩定,神志清楚,感染控制,循環平穩,能自主攝入一定的熱量,營養狀態和肌力良好。 (2)呼吸功能明顯改善:自主呼吸增強,常與呼吸機對抗;咳嗽有力;吸痰等暫時斷開呼吸機時病人無明顯的呼吸困難,無缺氧和CO2潴留表現;血壓、心率穩定。降低機械通氣量,病人能自主代償。
15.氣管插管拔管的指征
(1)撤離呼吸機成功,觀察1-2天。在FiO2<0.4時,血氣分析正常,估計不再行機械通氣治療。
(2)病人咳嗽反射、吞咽反射恢復。
(3)咳嗽力量較大,能自行排痰。
(4)自主潮氣量>5ml/kg;呼吸頻率:成人<20次/分, 小兒<30次/分,嬰幼兒<40次/分。
(5)檢查無喉頭水腫,上呼吸道通暢。下頜活動良好,以便拔管后出現呼吸障礙再度插管。
(6)胃內無較多的內容殘留,避免拔管后嘔吐誤吸。